关于保姆的新闻这几天连续出现,且都非常有新意。 一个是北京东华门街道台基厂社区的26位保姆成立了北京首家“保姆”工会。可以设想,有了工会这个“娘家”,万一有保姆的权益受伤,将会有组织站出来为他们撑腰说话,他们的权益就大概得到保障。 大家说“大概”得到保障,是由于组织出面的“拳头效应”一定比“一根手指”的威力大,但组织出面只是搭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对话平台而已。真的要解决问题,还要有靠谱的物质做保证。譬如,一个保姆受了伤,工会可以出面和雇主谈判,但假如雇主家没足够的资金,该保姆的医疗费未必可以落实。 2003年底,安徽保姆周岱兰在上海为雇主家擦窗户时从四楼摔下受重伤,经抢救脱险,但需再做手术方可摆脱终生瘫痪的危险。可是,周岱兰自己没有办法,已经为其支付两万元医药费的雇主也表示很难为继。最后,还是众人的捐款使她暂时渡过了难关。 所以,大家想推荐另一个“保姆新闻”。26日,京城20多家家政企业的负责人来到保险公司,为836名保姆投保了团体意料之外伤害保险。 保姆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特殊就是其分散性,极少有别的行业像保姆行业那样成员都分散在社会的每个角落。考验一个城市的社会组织化程度,保姆行业可以作为一个参照,一个能把保姆行业组织得井然有序的城市,它的管理水平和社会化程度应该是值得一定的。 所以,大家不可以仅仅把“保姆险”看做是保险企业的一次成功的商业运作,团体保姆险的产生,更是社会对分散的弱势群体纳入保障的一个信号,尽管其范围有限(仅仅才800多名)、水平也较低(保险费仅仅几十元),但表明城市已经意识到了那些以个体出现的人群的存在,意识到他们的保障应该顺理成章地成为整个社会保障的一部分。 这显然是一个好的开端。但一个公平的、和谐的、有秩序的社会,仅有一个好开端是远远不够的,要做的工作还有不少。 据调查,北京现在有家政服务业职员15万人,而目前加入了保险的才836人,这个比率实在太低。只有加入者众,才能达成“一人有难众人帮”的社会好救助机制。所以,应该采取手段吸引更多的保姆参加进去。 还有,除去保姆险外,其他工种也有参加保险的必要。据报道,北京有约160万外来务工职员从事着建筑施工等高风险的工作,在危险环境中工作的他们更需要加入保险。 农民工社保问题从根本来讲是一个社会进步的问题,短期内尚难有万全之策,但农民工权益的维护却一刻也容不能拖延。其实,对那些分散的个体特别是外来职员而言,他们有成立和加入我们的行业组织的迫切愿望,也期望我们的组织可以真的为他们办实事。政府部门要适应这个民意,拿出更大的行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