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保姆”比找对象难
连日来,家住北京西城区的张女性一直在为找一个适合的家政员工而发愁。孩子出生大半年了,自己假期已用完,单位催着她上班,可保姆还没着落。她告诉记者,前不久她到一家家政服务公司请过一个员工,30多岁,月薪资只须求700元。公司承诺,这个员工生过孩子,带孩子做家务都不成问题。可是她的表现却令张女性失望:“本来是请她来带孩子的,可她只能做些打扫卫生的简单家务,极少抱孩子,而且看起来心事重重。”
张女性还没有下决心辞退她,这位家政员工倒是主动提出了离职。问她缘由,原来她是看张女性一家人把孩子当成心肝宝贝,就不敢抱孩子了,生怕不小心碰伤了他;再有就是她感觉张女性只有两居室,她住不习惯……
朋友建议张女性再去请一个有肯定专业专长的婴幼儿教育嫂,价格虽然比一般家政员工高,但能叫人认可。于是,张女性又到几家提供这种服务的家政公司探寻,很不容易看中一位月薪资需要1500元的中年妇女,说好过两天签协议。可她第三天打电话确认时得知:她看中的那个育婴嫂已让人请走,要再想找这个价格的育婴嫂,就还要等。“我一个人就这么点儿薪资,太贵的哪请得起呀!实在不可以,只好让爸爸妈妈来顶一段时间。可他们年龄大了,身体也不好,万一累倒了如何解决?”张女性忧心忡忡。
与张女性相似,家住北京望京社区的余女性也急着找家政员工。她孩子上一年级,而她和老公由于工作太忙,没时间接孩子,想找一个文化程度高中一年级点儿的家政员工,在天天下午5至8点这个时间段帮他们看管孩子并辅导学习,附带做一些家务。可是余女性一连找了两个员工都感觉不太适合。她感叹地说:“找一个适合的保姆真比找对象还难。”
5月13日,记者在北京家政服务协会主办的咨询会现场看到,一些家政企业的月嫂和育婴嫂薪资最高标到了3000多元。虽然价格逼近白领,但前来咨询、洽谈者仍然络绎不绝。一家企业的员工说:“想请星级月嫂得提前几个月甚至一年预约!”
据记者调查,尽管现在京城家政服务职员已达到23万,但仍有很多家庭找不到适合的家政员工或对自己雇的家政员工不甚认可。在本报召开的“家政超市”座谈会上,北京家政服务协会会长李大经告诉记者,协会就常常接到一些求助电话。求助者想通过协会介绍,在合法的家政公司找到适合的家政员工。
好“保姆”不愁好雇主
据业内权威人士估算,北京现在家政员工的缺口大约在2万至3万之间,在农忙和新年期间,这一缺口将达到顶点。除去总量上的缺口,高素质的家政员工的缺口更大。京籍家政员工最受买家欢迎,但现在这种家政员工在北京只占10%。显然,数目上的供不应求,是致使京城家政员工难找是什么原因之一。
据业内权威人士介绍,现在北京家政市场需要仍然以照顾老人和照顾幼儿为主。但并非所有家政员工都能胜任这项工作,由于不同于打扫卫生等普通的家务活,照顾老人或幼儿需要更多的有关常识、技能,而这类正是一些家政员工尤其是来自偏远农村的家政员工所缺少的。
来自内蒙古赤峰的女孩马迎华在北京已做了三年多家政员工,通过自己努力,获得了中级家政员工资格证书,但她仍不满足,借助休息时间自学心理学专业,并参加了全国高等教育自考。
在工作中,她运用所学的心理学常识,把一些老大难顾客服侍得高开心兴。一位老太太原来不和其他人交流,不喜欢活动,也不看电视,不听广播,完全封闭自己。后来经过马迎华的细心开导,老太太日渐变得开朗起来,有说有笑,还把吸了50多年的烟也彻底戒掉了。
2005年,马迎华被北京家政服务协会评为出色家政员工,成为海育合家政公司最抢手的家政员工之一。
然而,像马迎华如此通过努力提升自己素质的家政员工并非不少。一位业内人士说:“一些家政员工短期心理比较重。她们只不过把家政服务当作赚钱的临时工作,挣够了钱就回家结婚、盖房屋,并没把它当成自己长期的职业,所以也极少想到要提升我们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除去自己原因,缺少必要的培训是家政员工素质偏低的一个主要原因。据业内权威人士介绍,在北京已就业的家政员工当中,90%都是来京务工职员,她们中的90%只有初中或初中以下文化,上岗前同意业务人员培训的仅占其中一部分。有人觉得,家政员工的岗前培训应该由家政服务公司来做,可实质状况并不是这样。
在“家政超市”座谈会上,几位老总表达了同样的怎么看。海育合家政公司经理王连发说:“好的员工从哪儿来?有些妇女以为自己生过孩子,带过孩子就能当月嫂。哪有那样简单!要提升自己素质,还要经过培训。我以为,你有员工就有顾客,你有好员工就会有好顾客。”一位业内人士直率地说:“有些家政服务公司急于求成,根本不看重职员培训,不对职员进行任何业务人员培训。你今天到公司,明天就上岗,如此的员工如何能让顾客认可?”
李大经说,现在2至3万的缺口数字比较正常,它并不是致使保姆难找的惟一缘由。在座谈会上,一位老总说,伴随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城市家庭对家政服务的需要愈加大,也愈加高,假如家政员工的技能水平仍然停留在过去的水平,那样两者的差距将会愈加大,好保姆也将会愈加难找。
善待“保姆”,才能留住人心
“过完新年回来三个多月了,我已经做了三家雇主,有些没干两周就感觉不认可。找个适合的人家困难啊!”在前不久某公司举行的雇主与家政员工双向选择会上,来自甘肃的小娟叹息说。
记者走访几家家政公司后发现,家政服务市场存在如此一种怪现象:一方面,买家为找不到适合的家政员工而抱怨;其次,很多家政员工也由于找不到适合的雇主或对雇主不认可而烦恼。由于不认可,她们总是主动“炒”雇主。这种频繁的流动也使顾客很难留住本来认可的好保姆。
与过去“佣人”不同,年轻一代家政员工的从业心理有非常大变化。“大家也是人,大家也需要人尊重。假如雇主对大家不信赖和不尊重,给再高的薪资大家也不会留下来。”一位叫小云的家政员工口气坚定地对记者说。有一次,一家女主人把平常看得紧紧的钱和口红摆设在客厅的茶几上,小云觉得女主人是有意考验自己,自尊心遭到了伤害,一气之下离开了这家雇主。当然,她也为此付出了代价:从薪资中扣除数十元的合同违约金。
家政服务职业化有多远
家政服务行业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进步经历,尽管成绩不小,却依旧有不少困难。在“家政超市”座谈会上,一位老总感慨颇多:“家政服务行业门槛低,进入容易,退得也快。现在北京从事家政服务的公司至少有1000家,整个市场缺少严格的规范和监管,恶性角逐,鱼龙混杂。”
“但困难总比方法多!”座谈会上,更多的业内人士发出了坚定而乐观的声音:总有方法让买家找保姆不再是难事!总有方法让更多有爱心、有文化、有技能的人从事家政事业!
据悉,早在2000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将保姆这一行业正式界定为“家政员工”,家政服务被作为国家的正式职业对待,并纳入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规范管理。但事实上,现在国家有关部门并没需要家政员工需要持证上岗。据李大经介绍,用来规范北京家政服务市场的《家政服务水平地方标准》马上由政府有关部门颁布。该标准的推行有望引导家政服务组织使用标准化管理,从而规范家政服务市场,引导家政服务企业进入良性角逐,形成家政服务业健康、有序进步的局面。
座谈会上,与会者还建议政府有关管理部门打造北京家政服务企业“市场准入证”规范,规范家政服务企业的从业行为;同时借助媒体,譬如《家庭周末报》“家政超市”等类似的平台和阵地,引导买家对家政服务的理性消费,协调买家与家政服务企业、家政员工的关系,帮助三方打造互信,和谐相处,让顾客放心用人,让员工安心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