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准掰手指数数


大人在教孩子数数时,看见他们掰着手指头数,就会需要他们放手手,需要心里记。心理学家说,这种教孩子数数的办法,并不科学。


心理学家觉得,2~5岁婴幼儿的数字定义进步,一般是由口头数数开始,然后是点着实物数,下面孩子可以推算出总数,最后,才是依据抽象的语言数字拿取相等的实物。


所以在教婴幼儿数定义时,要从具体出发。从具体出发,就是要从接触具体的事物开始,从亲自摆弄、接触、看具体事物中获得有关物体数目方面的感性经验开始。这种对数目的感性经验越丰富,就越有益于婴幼儿形成抽象数定义。


正确的做法


数数时可以让他们数数手指、衣扣、玩具等等,让他们从具体的东西开始。


2、过分过分娇纵


有时,爸爸妈妈的精心呵护反而会“伤”了孩子。譬如,有的爸爸妈妈,总怕孩子走着会摔倒,会累着,于是喜欢用车推着孩子或是抱着孩子。如此一来,孩子活动量小,协调能力、大肌肉的训练都不够,活动能力就特别差。孩子吃饭、着装、整理玩具,家人一直包办代替,会导致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差;孩子和小朋友发生争执,爸爸妈妈挺身而出,为孩子讨公道,这种看上去对孩子的爱,会使孩子以后生活能力差,社交能力差不敢面对外面的社会。


其实,孩子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他们需要运动和交流,甚至稍微还要有一点冒险,如此才能充分挖掘他们身上的各种潜能。


正确的做法


放开手,让孩子自己收玩具,自己吃饭、摔倒后自己爬起来,能使孩子更快乐,更有收获感。


3、过分专制


有些爸爸妈妈觉得管教孩子,就要从小做起,让孩子绝对服从我们的意志。孩子想要红色的玩具,母亲却觉得绿色的好看,于是买下绿的。孩子想看天线孩子,母亲却觉得另外的历史故事更有意义,所有都是父母做主,孩子没任何可选择的空间,叛逆就会挨批评。日久天长,孩子就会变得畏畏缩缩,心里一直处于被压制状况,从而局限了孩子的智商进步,孩子变得胆小、怕事。


正确的做法


倘若孩子提出的需要合理,尽可能尊重孩子的选择,而不要把成人的思维强加给孩子。


4、适得其反


有些父母对孩子的智商进步和成长期望值太高,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操之过急,不遵循孩子身心进步和智商成长的规律,“适得其反”,却总是事与愿违,导致孩子负担过重,很难适应重压而产生消极的心理倾向和行为。譬如,有些父母让2岁的孩子学英语,让3岁的孩子背唐诗、做数学题,这种办法不值得推广。


正确的做法


对孩子来讲,学就是玩,玩皮球训练孩子的眼、手、脚协调能力,玩积木训练孩子的创造力,玩插片训练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这类能力都有益于以后的常识学习。


5、完全照书养娃


很多年轻爸爸妈妈多数以书为标准喂养孩子,有些过分认真地实行书本上的需要,觉得如此才是科学的。譬如书上说8个月会爬、1岁半会串珠子,假如自己家里的孩子不会,就异常着急,以为是孩子的智商发育有问题。其实,书本上的常识和需要未必与孩子的实质状况相符。有些可能说话早些,有些可能走路早些,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路线都是不同的。


正确的做法


把书作为参考,一旦感觉孩子与书上说的哪里不同时,别着急,综合考虑孩子的进步,譬如不会爬是否由于穿得多啦,不会说话是否由于没给他说话的机会。


6、以孩子为中心


有的爸爸妈妈在吃饭时,有美味的要先给孩子,孩子要爱吃哪样,爸爸妈妈就不可以动。如此一来,孩子感觉只有如此才是正确的,假如哪天爸爸妈妈吃了他爱吃的东西,他会哭闹,而且孩子会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也会以自我为中心,觉得只有自己要紧。如此的孩子会变得不懂推荐,不懂爱。


正确的做法


把孩子看成是家庭成员之一,吃东西时,无论爸爸妈妈爱吃与否,也要让孩子分给每个人一份,让孩子掌握推荐,了解关爱。


7、满足孩子所有愿望


孩子想要某个玩具,想吃麦当劳,爸爸妈妈必须要满足他吗?未必。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会让孩子感觉所有太顺利,而太容易获得的东西人总是不珍惜,而且从中获得的乐趣也没了。


正确的做法


孩子想要买某个玩具,可以对他说,倘若坚持一周都去婴幼儿园,母亲就买给你。如果孩子想吃麦当劳,可以告诉他过生日的时候在这里开过生日PARTY。如此让孩子有一种期待,有一种追求的愿望。爸爸妈妈应该注意必须要达成我们的承诺,不可以骗孩子。


8、爸爸妈妈替孩子道歉


二三岁的孩子一块玩时,孩子把其他人打哭,这个时候有的爸爸妈妈会挺身而出,替孩子道歉。如此一来,孩子认识不到我们的错误,而且也没感觉如此有哪些不好。他长大后不会自己承担责任。


正确的做法


做错的事情,爸爸妈妈要准时纠正孩子,由于孩子不了解哪样做是正确的,哪样做是不对的,正误都需要爸爸妈妈引导。告诉孩子打人是错误的,要向人道歉,让他一个人承担后果,如此才能让他记住,了解对与错。


9、与婴儿说话不必


爸爸妈妈是孩子学习语言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语言进步有深刻影响。婴儿听觉研究专家发现,婴儿脑内的“听觉地图”大概到1岁左右完成,在此期间,给零岁婴儿输送越多的有意义的声音,越能促进婴儿脑内主管听觉的神经元的敏锐性。另外,还有研究表明,婴儿获得的词语量的多少,非常大程度上取决于妈妈对婴儿说话的数目。


正确的做法


当给孩子穿衣时,当给孩子喂奶、换尿布时,要和孩子说话,告诉他:“母亲在给你换衣服,凉不凉啊?伸伸小胳膊、抬起头”等等。也就是说尽量地与孩子多说话,这是进步孩子的语言能力所必不可少的。当到了肯定时候孩子的语言会忽然爆发,于是不少话都会说了。


10、你唱红脸我唱白脸


有的爸爸妈妈一直在教育孩子上不可以达成一致,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常有分歧。一直出现母亲惩罚孩子,父亲替他说情;或者父亲对孩子发火,母亲为孩子辩护。有些爸爸妈妈由于教育孩子的问题,还会互相指责,长此以往,孩子对爸爸妈妈不尊重,并且孩子产生投机心理,哪个护着他就找哪个。


正确的做法


作为夫妻双方,在教育孩子上要一致,私下多交流,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当一个人教育孩子时,即便说的不对,另一方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指责。


11、大人冲突不影响婴儿


大部分父母都了解,夫妻当着学龄期孩子的面吵架是一件令孩子紧张的事。但他们中的很多人并不了解,当着初生婴儿或尚不会说话的婴儿争吵,也会干扰到幼儿的思想或情绪。


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当家庭中爸爸妈妈冲突升级时,8个月至2岁间的孩子都会变得很着急,并了解要努力去阻止爸爸妈妈间的冲突。
2岁以上的孩子,在目睹爸爸妈妈之间或陌生人之间的吵架场面后,会非常快地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模仿大人气势汹汹地说话和争斗,行为举止变得很粗野。这样来看,爸爸妈妈应尽可能防止在任何年龄的孩子面前争吵。


正确的做法


当在孩子面前时,爸爸妈妈要掌握克制我们的情绪。假如感觉克制不住,索性走出家门,当情绪平静了再回来。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大吵大闹。


12、物质奖励


奖励孩子本质上并非坏事,但,你需要明智地去选择何时何地用何种奖励。假如孩子干什么事都期望获得物质奖励,那样没得到物质奖励的时候,孩子就会变得灰心丧气,他们甚至会觉得没物质奖励的事情不值得去做。


物质刺激的确能对婴幼儿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孩子有高度的积极性,可是产生的效力却是短暂的。父母只考虑物质刺激给婴幼儿带来的短期效应,而未考虑给婴幼儿导致的害处。从长远来看,这种方法注定会产生不好的的影响。当婴幼儿遭到多次物质刺激后,就会变得愈加依靠于物质刺激,甚至做一点普通的事也是这样。因此,父母应当慎用物质刺激,而多用精神鼓励的办法,给婴幼儿以精神上的勉励。


正确的做法


当孩子能按时起床,自己穿衣时,爸爸妈妈要准时表彰,夸他:“你真棒!”或是亲一亲他。


3个月内不要吃盐:


3个月内的婴儿并不是无需盐,而是从母乳或牛奶中吸收的盐分足够了。
3个月后,伴随成长发育,孩子肾功能渐渐完善,盐的需要量渐渐增加了,此时可适合吃一点点。原则是6个月后方可将食盐量每天控制在1克以下。


1岁之内不要吃蜜:


1周岁内孩子的肠道内正常菌群尚未完全打造,吃入蜂蜜后易引起感染,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孩子周岁后,肠道内正常菌群打造,故食蜂蜜无妨。


3岁以内不要饮茶:


3岁以内的婴幼儿不适合饮茶。茶叶中含有很多鞣酸,会影响人体对食物中蛋白质、矿物质及钙、锌、铁的吸收,致使幼儿缺少蛋白质和矿物质而影响其正常成长发育。茶叶中的咖啡因是一种非常强的开心剂,可能诱发少儿多动症。


5岁以内不要吃补品:


5岁以内是孩子发育的重点期,补品中含有很多激素或类激素物质,可引起骨骺提前闭合,缩短骨骺成长期,结果致使孩子个子矮小,长不高;激素会影响成长系统,致使性早熟。除此之外,年幼进补,还会引起牙龈出血、口渴、便秘、血压升高、腹胀等症状。


10岁以内不要吃腌制品:


10岁以内的儿童不要吃腌制食品。缘由有2、一是腌制品(咸鱼、咸肉、咸菜等)含盐量太高,高盐饮食易诱发高血压病;二是腌制品中含有很多的亚硝酸盐,它和黄曲霉素、苯丙芘是世界上公认的三大致癌物质,研究资料表明:
10岁以前开始吃腌制品的孩子,成年后患癌的可能性比普通人高3倍,尤其是咽癌的发病危险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