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新母亲想要纯母乳喂养,但大多舍弃了,由于她们感觉自己奶水不足,最后采取“母乳+奶粉”的混合喂养方法。不过这类母亲真的是母乳不足吗?
喂养孩子
虽然医学专家在不断地给大家灌输“99%的妈妈都有足够的母乳喂养我们的孩子”,但奶水不足的新母亲却占到大约一半以上。很多宝妈目前都是使用“母乳+奶粉”的混合喂养方法。使用混合喂养方法的新母亲都是想亲自哺育孩子的,但“奶水不足”。半数新母亲“奶水不足”为何会有这么多的新母亲奶水不足?现代年轻的母亲们因为心理重压大,不正确地佩带文胸或是过分拒绝脂肪致使营养不好的等缘由,导致了奶水不够可是那样多新母亲混合喂养又是什么问题呢?
一位新母亲告诉记者:“在医院生完孩子,住院的几天一直是吃母乳的。但一回到家,没两天奶水就不够吃了。”这位新母亲之所以觉得我们的奶水不够,是由于孩子每次吃奶都要花上一个多小时,睡着后没多长时间就醒了,又要吃奶。根据有的婴幼儿教育书的说法,新生儿每隔3小时吃一次奶。这样一算,孩子吃奶间隔时间非常短,每次吃的时间还非常长,肯定是奶水不足,于是她只好给孩子加了奶粉,开始了混合喂养。
都是多虑惹的祸新母亲一直担忧孩子吃不饱,其实这正是导致不少她们“奶水不足”的重要原因。婴儿刚出生,胃只有玻璃弹球那样大,妈妈的初乳是足够的,假如刚开始就给孩子喂奶粉,非常可能导致孩子产生“乳头错觉”,最后不认母亲的奶。
新母亲“缺奶”六大假象
所有些宣传都在强调要对母乳喂养有信心,但这种信心需要打造在拥有有关的哺育常识的基础上。没基础,只须孩子有一声哭闹,这种信心就会彻底坍塌。事实上,婴儿出生将来,母亲常常会想:“我的奶到底够不够?如何才了解孩子吃饱了?”这类困惑源自不少的假象,专家为大家讲解了对这类假象应该如何正确理解。
假象1、每次喂奶要花1个多小时,孩子总也吃不饱。
孩子并不是吃奶,有时就是叼着乳头,有些长辈说这是坏问题,事实上婴儿不吃这个,也会叼着毛巾、被角,那才是坏问题。
假象2、刚开始母乳还是够吃的,但过了几天孩子一直哭闹,仿佛没吃饱。
婴儿出生后的1周、10天、1个半月到3个月,会出现迅速成长期,容易饿,这时母乳可能看上去不太充足,并非母乳降低,而是由于孩子吃得多了。这个时候,新母亲天天要多喂几次孩子,伴随孩子吸吮次数的增多,奶量肯定能增长上去。
假象3、别的新母亲奶水比我的多。
由于生理架构的不同,每个新母亲乳汁的量是不同的。你的乳汁可能比不上别的新母亲,但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讲是足够的。
假象4、我的奶水非常稀,不像有的人的那样又白又稠,挤出来仿佛上面都飘着一层油似的。
孩子前10分钟吃的奶都是前奶,比较稀,水分较多。之后的奶称为后奶,后奶有丰富的脂肪,呈乳白色。所以母乳喂养倡导一侧胸部要吃二三十分钟,假如换得太快,孩子会一直吃不着营养丰富的后奶。
假象5、孩子将我的乳头都吮破了,他一定是不够吃。
科学的喂养姿势非常重要,婴儿和妈妈的腹部要贴在一块,孩子的下巴要紧贴妈妈的胸部。而且必须要吸到乳晕,上面露出的乳晕要比下面多,由于分泌乳汁的乳窦是在乳晕的下方,光含住乳头一定非常难吸到奶,而且容易将乳头吸破。
假象6、孩子没吃两口奶就睡着了,睡一小会儿又醒了,又要吃。
婴儿吃一会儿奶就睡着,其实并非真的睡着了,而是累了在打瞌睡,总是要吃一会睡一会,反复两三次才能真的吃饱。
母乳量充足有“指标”
一旦新母亲遭到“奶水不足”的假象影响,过早地给孩子添加奶粉,那样这种假象就会变成事实。乳汁的分泌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孩子吸吮得越多就分泌得越多,所以近些年来一直倡导婴儿在出生半个小时之内就应开始吮吸妈妈的胸部。一方面是为了能得到珍贵的初乳,其次也是为了妈妈的胸部得到充分的刺激。
十三个信号看你的母乳够不够
孩子吃饱了的4个信号
1、天天要吃8~12次母乳,每次吃完母乳后,母亲至少有一侧胸部已排空。
2、在吃母乳时,孩子会发出有节律的吸吮声,并伴有听得见的吞咽声音。
3、在孩子出生后的头两天,至少排尿1-2次。假如孩子出现粉红色结晶尿,这种尿应该在出生后第3天就能消失。从出生后第3天开始,每24小时排尿达到6-8次。
4、每24小时至少排便3-4次,每次大便多于1大汤匙。出生第3天后,天天可排软黄便达4(量多)-10(量少)次。
孩子没吃饱的9个信号
1、出生3天后,每24小时排尿少于6次。
2、出生3天后,仍然排黑色、绿色或棕色大便。
3、出生后4天~4周,天天排便次数少于3~4次。
4、母乳喂养次数在24小时内少于8次。或者虽然喂养次数不少,但孩子一直哭闹和不安。
5、孩子表现得异常“乖”,极少哭闹,连续睡眠超越4~6小时。
6、虽然母亲的胸部能分泌母乳,但孩子在吸吮时听不到吞咽的声音。
7、孩子出生5天后,胸部仍不可以非常轻松地挤出乳汁。
8、大部分时候,孩子在吃奶时,母亲都会感觉到乳头疼痛,而且乳头充血明显(喂养前乳头较硬,喂养后也不变软)。
9、出生5天后,孩子天天体重增长少于15~30克,生后10天,孩子的体重还不可以恢复到出生时的水平。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出生28天内),因为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于皮肤、黏膜及巩膜黄疸为特点的病症。因为新生儿黄疸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不少父母在看到新生孩子出现黄疸症状后,便开始着急不已,担忧孩子健康出现了问题。那样,到底新生儿黄疸什么问题呢?
新生儿黄疸的类型
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容易见到而要紧的症状,尽管引起新生儿黄疸是什么原因不少,但临床上容易见到有生理性黄疸、母乳性黄疸和新生儿溶血病三种。因为这三种黄疸的症状轻重和对婴儿的影响不一,需要准时诊断、正确处置。
1.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是指因其胆红素代谢尚不健全而引起的暂时性黄疸,并非因为某些病理原因所致。据有关统计资料报道,约80%的新生儿出生后2-3天会出现黄疸,但大多数新生儿的生理性黄疸在生后10到14天会自行消退。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发生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征有关。
2.母乳性黄疸
母乳是新生儿最佳的天然食物,然而,有些孩子吃了母乳后会出现黄疸,停喂母乳后黄疸便渐渐消失,医学上将这种吃母乳引起的黄疸,称为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的发病率并不低。据海外报道,新生儿的母乳性黄疸约占全部出生新生儿的1.3%,占所有母乳喂养儿的2.4%。其病因与患儿妈妈乳汁中含有一种名叫3-2孕烷二醇的激素有关。这种激素能抑制肝脏中胆红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力,妨碍对胆红素的准时处置,使血液中总胆红素很多增加,再加上新生婴儿肝脏功能发育不健全,酶的合成功能比较有限,不可以有效地结合、输送和排泄胆红素,导致全身皮肤和巩膜出现黄疸。
母乳性黄疸易发于用母乳喂养的顺产足月新生儿。妈妈怀孕时,一般无特殊疾病史。黄疸常发生在出生后第一周末,或第二周初。黄疸高峰出现于2、三周。血清总胆红素最高可达153.9-444.65mol/L(9--26mg/d),以未结合的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持续母乳喂养,新生儿的黄疸经4-11周后可自然消退。假如中止母乳喂养,则黄疸大多在2-4天内飞速减轻,在第6-9天内可完全消失。黄疸患儿的其他方面大多比较正常,成长发育、智商情况可与健康婴儿无异。如停喂母乳几天后再喂母乳,黄疸可第三出现,不过此时出现的黄疸总是是轻度的。将来,即便持续地用母乳喂养,黄疸亦不出现。这是因为母乳间宽的孕烷二醇激素在新生儿出生后3到10周渐渐消失。其次,新生儿或婴儿自己肝脏功能和酶的发育趋于成熟,即便母乳间宽仍有少量的激素存在,患儿的黄疸也会同样消退。
3.新生儿溶血病
新生儿溶血病,是指因母婴血型不合,妈妈的血型抗体通过胎盘进人胎儿体内引起胎儿、新生儿红细胞破坏而导致的一种溶血病。人类的血型系统有26种之多,虽然有多种系统可发生新生儿溶血病,但以A、B、O、Rh血型系统的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病最容易见到。A、B、O血型不合溶血病:人的AB()血型系统中,有A型、B型、O型和AB型四种血型。
a血型的人血中有“A抗原;b血型的人血中有“B'',抗原;ab血型的人血中有“A”和“B”两种抗原;只有o血型中无抗原。倘若妈妈和其腹中胎儿的A、B、O血型不合,如母血型为O型,而胎儿为A型或B型,则胎儿血液中的A抗原或B抗原在妊娠中晚期或分娩时有少量地进入母体血中,刺激母体产生与之相对应的抗体,这类抗体将来在妈妈第三怀孕时就可通过胎盘进人胎儿体内,而胎儿的血型又恰为A型或B型,抗体就会与胎儿红细胞膜上的抗原发生用途而发生凝集,即可引起胎儿红细胞的溶解与破坏,发生A、B、O溶血。临床上主要发生在O型产妇,A型或B型胎儿。产妇A型,胎儿B型或AB型;产妇B型,胎儿A型或AB型时同样可发病.A、B、O溶血大多发生在第二胎,但因为自然界中广泛存在ABO抗缘由子,所以,ABO溶血也可以发生在第一胎。
Rh血型不合溶血病:人的Rh血型中,共有C,c;D,d;E,e6种抗原,其中D抗原最早发现且抗原性最强,凡具备D抗原者称Rh阳性。国内汉族人群中大部分为Rh阳性。但,倘若妈妈为Rh阴性,爸爸为Rh阳性,胎儿遗传爸爸为Rh阳性时,那样,胎儿的抗原物质也会在怀孕的后期或分娩时进人母体,使母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当妈妈下次怀孕时抗体就会通过胎盘进人胎儿体内,就可引起溶血。因为Rh抗体需要经过妊娠或输血产生,所以,妈妈若未同意过输血,Rh溶血病一般不会发生在第一胎。
4.核黄疸
核黄疸,又称胆红素脑病,是指未结合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引起脑组织病理性损害的一种疾病,主要见于新生儿,以致患者出现肌张力增高、发热、惊厥、呼吸不规则,紧急者可导致死亡。
新生儿因为溶血等缘由,导致体内未结合胆红素(指未和白蛋白结合的胆红素)很多增高,当达到肯定浓度(>3425mol/L)时,即可有很多脂溶性的未结合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进人脑组织,使脑细胞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用途发生障碍。脑细胞因能量产生不足而变性坏死,其中以大脑基底神经节、下丘脑及第四脑室底部黄染最明显,故称为核黄疸。
新生儿黄疸怎么样护理
1.婴儿出生后就密切察看其巩膜黄疸状况,发现黄疸应尽快治疗,并察看黄疸色泽变化以知道黄疸的进退。
2.注意察看婴儿的全身症候,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难、惊惕不安、两目斜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症,以便对重症患儿及早发现准时处置。
3.密切察看心率、心音、贫血程度及肝脏大小变化,早期预防和治疗心力衰竭。
4.注意保护婴儿皮肤、脐部及臀部清洗,预防破损感染。
5.孩子需进行换血疗法时,应准时做好病室空气消毒,备齐血及各种药品、物品,严格操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