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园心理健康记录表中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运动发育正常,认知发育正常,情绪积极,人际关系和谐,性格好,没紧急的心理健康问题。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婴幼儿园心理健康记录表是大伙同时关心又不太理解的事情。结合目前“疫情”防控下心理健康教育和婴幼儿园心理健康记录表的指导,介绍5种给爸爸妈妈朋友的心理健康小知识。

第一,不合群。

有的爸爸妈妈一直把孩子留在家,由于他们害怕孩子出去捣乱。伴随时间的推移,很多缘由致使他们的孩子“不合群”。

爸爸妈妈可以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交往。大人不应该在孩子身边,不应该说太多的话。甚至孩子的吵架、哭闹都要自己处置,父母尽可能不要干预。让孩子多交朋友,尽量改变依靠。让孩子自己着装吃饭,夏季自己洗澡,自己睡觉,自己起床,自己决定一天的活动。

第二,固执。

2~3岁的孩子在乎志进步的早期有一些不服从和反抗是非常正常的。但伴随3~4岁将来语言、思维、社会情感和教育的进步,他们的自控能力渐渐增强,调节情绪的能力增加,这种不服从和反抗行为会渐渐降低。到了这个年龄,假如孩子在什么事情上仍然表现出强烈的不服从和反抗,或者毫无理由地固执地需要自己想做的事情,那这就是不正常的。

第三,缠人。

因为特殊的环境,独生子女容易产生缠人磨人的不好的习惯,容易让爸爸妈妈生气。孩子缠着人,向你要东西,跟你闹不是目的,目的是叫你关注他,和他交流感情。这种心理在独生子女中更为突出。有人和他玩、陪着他的时候,他不会磨人。当他环顾四周,什么都不想做的时候,他就会来找你麻烦。

第四,自卑。

自卑是孩子容易见到的问题之一。虽然有的孩子的自卑感会伴随年龄的增长而渐渐减轻或消失,但假如不加以调节,对孩子的伤害是非常大的。因此,爸爸妈妈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进步,尽快发现孩子自卑的征兆,尽快调整心理,为孩子树立信心。

第五,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为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那样怎么样纠正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呢?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发生后,老师和父母要进行干涉,让孩子意识到攻击性行为是不可同意的,了解什么行为是不对的,应该遵守什么行为规则。假如孩子有很紧急的攻击行为,譬如打骂其他人,无理顶嘴,应该遭到惩罚,绝对不可以姑息。他的一些权力可以被撤销,在他的行为正常之前,不允许他参加他喜欢的活动。

从婴幼儿园心理健康记录表中可以看出,儿童亲社会行为是在爸爸妈妈、教师和同伴的影响下,通过模仿、认可、内化等心理机制,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渐渐形成的。亲社会行为的进步对儿童道德品质的培养具备要紧意义。